您当前的位置:
超声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及其转移
来源: | 作者:管理员 | 发布时间: 2023-01-04 | 143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胃肠道间质瘤(GIST)起源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(ICC)或与其同源的间叶干细胞,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梭形细胞肿瘤。大多数GIST是由c-kit(80%~85%)基因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(5%~10%)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。

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IST的发病率为每年(10~15)/百万,且呈持续上升趋势;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,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。

GIST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,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(50%~60%)和小肠(30%)。

GIST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,病灶较小时患者多无临床症状;病灶体积增大、发生破溃时,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、进食梗阻等消化道症状。


因GIST 具有恶性潜能,早发现、早治疗对 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率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。


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、无电离辐射、安全性高、无创及价格实惠等优点,通常用于疾病的初筛。

常规超声可用于GIST的定位,并且根据病灶的大小、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等信息初步评估危险程度。

腹部超声可以从不同角度实时动态观察肿瘤的大小和组织形态,可观测肿瘤组织血供以及与周围脏器的联系,具有便捷无创等优点,对评估GIST危险度分级亦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,较大的肿瘤、粗糙的表面、不均匀的纹理回声、液化坏死和钙化通常表明存在高浸润的风险。

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,可以观察肿块内部的血供情况。


部分研究表明危险度越高的GIST内部血流信号越丰富,恶性程度高的GIST动脉期多见粗大、不规则血管,实质期呈不均匀强化;恶性程度低的GIST表现与之相反。


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病灶的形态、数量、大小、边界、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信息。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肿瘤的血供及内部血流情况,为病灶定性及治疗提供依据。

GIST在影像学上分为实性肿块(实性成分≥90%)、囊性肿块(囊性成分≥90%)及混合性肿块(囊性或实性成分10%~90%),其中以实性及混合性肿块为主,囊性肿块少见。


影像学可表现为腹腔内圆形、类圆形、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,病变大小从几毫米到30cm以上不等,较大的病变往往表现为中心性坏死和出血,周围组织界限大多清晰,少数为不清晰或累及邻近脏器。


间质瘤转移

间质瘤虽然发生率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%~3%,但因其临床症状出现较晚,患者就诊时,肿瘤体积往往较大,甚至部分患者已出现腹腔内外的转移。

腹腔转移,包括肝转移、腹腔内种植播散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转移方式。

EGIST(胃肠道外间质瘤)发病率为GIST的1.5%~6.0%,但EGIST(胃肠道外间质瘤)较GIST更易发生转移,且腹腔内潜在间隙血管丰富,空间较大,肿瘤体积较GIST更大。

企业动态